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物电学院特邀柯伟、李依依两位院士来校讲学

发布时间:2015-11-28    作者:党办、校办    点击量:

        11月26日,中国工程院柯伟院士、中国科学院李依依院士应物电学院邀请莅临台州学院,为全校师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校党委副书记冯尚申教授主持,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黄岩籍的柯伟院士是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国内著名的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曾任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柯院士长期从事材料失效与保护研究,提出了局部化形变与腐蚀交互作用等多项理论,发展了喷丸和氩气联合处理等多项新工艺,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特大晶粒等多个难题,开拓了我国较为薄弱的腐蚀疲劳领域;曾获国家和部级以上奖励17项。
        同为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的国内著名女科学家李依依院士是柯伟院士的爱人,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和部委科技一、二等奖十余项,是我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李院士曾连续主持四个五年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完成五种强度级别的抗氢钢系列,共研制开发十余种新钢种;并发现高Mn奥氏体低温钢中存在着反铁磁转变点,解决了几十年来只有理论推测而未得到实验证实的难题,为发展超低温高强无磁钢提供了依据。
        柯伟院士题为《环境断裂控制的若干成功实例》的报告带来了贴近浙江人生活的研究案例。一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基础钢管桩长效重腐蚀防护技术,柯院士及其团队首创了复合结构型熔融结合环氧涂层和高效牺牲阳极联合保护技术,利用高性能涂层材料和涂装工艺并利用可更换牺牲阳极,确保大桥钢管桩达到100年以上的设计寿命。二是核电结构材料表面冷加工状态与微、纳尺度应力腐蚀裂纹扩展研究。浙江有三个已运行或在建的核电站,其安全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而关键结构材料腐蚀失效是导致核电站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柯院士研究了控制690合金应力腐蚀裂纹慢速扩展速率的因素,发现划伤和打磨等不当的表面冷加工使构件表层发生局部或整体的严重形变,产生高能的局部材料,会加速腐蚀和应力腐蚀发生。报告最后,柯院士还谈到了创新驱动和民族自信问题,鼓励年轻人要有进取心、事业心和好奇心,并秉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积极参与现代创新的竞争。
        李依依院士讲座的题目是《工程结构材料》。她首先展示了工信部与新材料产业化专项咨询组的调研结果,指出国内工程结构材料中14%不能生产,完全依赖进口,而54%名义上能生产,但批量生产不稳定;并就国内目前工程结构材料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李院士接着为我们带来了她及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一是宏观偏析形成理论的新认识:传统观点认为,宏观偏析主要受冷却速度影响,有效解决办法是增加模具厚度,实现强化冷却;而她的研究发现,元素氧是导致钢锭宏观偏析的主要微量元素,采用冶金方法,通过低氧纯净化控制是解决偏析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二是700MW三峡水轮机转轮用马氏体不锈钢国产化:在连续攻克了热处理工艺制度、叶片反变形设计与近终形制造、消除铸件中的铁素体组织等三大难题后,扭转了原地上26台转轮中只有一台是国产的局面,实现了三峡地下电站转轮铸钢件全部国产化。最后,李院士为我校师生送上了美好寄语,鼓励大家以德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创新,刻苦钻研,积极为企业和国家解决问题。
        两位院士的精彩讲座引发了师生们的广泛讨论与积极提问,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柯院士和李院士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亲切互动,热情洋溢而细致地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诸多问题。本次讲座不仅仅是一次学术讲座,更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为科研的用情、用心,感受到了他们对年轻学子寄托的拳拳之心。

上一篇:省工量刃具检测与深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举行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下一篇:省公共机构节能培训班学员来我校考察交流